“文脉漫武夷,清韵贯古今;活水融八闽,风华续春秋”。4月21日,“何以中国·闽山闽水物华新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启动,武夷山曼妙绝伦的人文画卷、诗意山水,再次吸引无数人奔赴而来。这座闽北山城以一场名为“何以中国”的文化盛典,将山水褶皱里深藏的文明密码徐徐展开——也正是在一边走、一边看的过程中,人们欣然发现,这片被丹霞地貌浸染的土地,正以独特的“山水辩证法”书写着现代中国的文化叙事。
重要的节点,总能赋予时间厚重的内涵。2021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来到朱熹园,绿水青山间,留下谆谆嘱托。他指出,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。千百年过去,在武夷山这片秀土上,最早的村庄成了邑,最早的雅韵成了诗,最早的呼唤成了歌。跨山越海、因文而来,正是在一次次的活动、交流和对话中,武夷山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才更能得以呈现和发掘,“何以中国”的时代之问也就有了越发清晰的答案。
要精准地形容武夷山的文化气质,“传承”与“发展”一定是关键词,由此所书写出的崭新华章,更让人心生向往。就在不久前,以“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”为主题的第二届武夷论坛在武夷山市举办,中外人士围绕“两个结合”重要论述,在交流中碰撞思想、凝聚共识,为世界各国在文明交流与现代化建设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。见证着“过去”与“未来”的相逢,这场在武夷山启幕的文化盛宴,正为“何以中国”的时代之问写下生动注脚。
在中国人看来,武夷的山水绝非单纯的地理存在,这里的文源深、文脉广、文气足,不经意就能和古代大儒完成隔空神交。在考亭书院的“朱子书房”,游客站在朱子AI数智人跟前,排着队与朱熹“对话”。朱熹在武夷精舍讲学时,或许未曾想到,他那将心灵哲思与山水意趣融为一体的境界,会在八百多年后化作科技运用场景上的动态长卷。而这,恰恰就是文化传承的深厚魅力。
文化,永远是一个民族精气神的象征。而说到福建的精气神,“爱拼才会赢”必然是高频率的热词。就在这个暮春,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开幕式《月映武夷》大型文旅山水史诗推介演出在南平成功举办,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场景,是结合建盏的烧制与朱熹的故事,借此向观众传达:“不管人生经历怎样的困难,都要像建盏一样在火中焕发曜变的光芒。”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匠人掌心的岁月温度,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向往,在武夷无声的诉说中,我们聆听到了“何以中国”的有力回答。
武夷作砚台,文化书长卷。在八闽山水中处处可见的文化场景,恰似我们关于传承的隐喻: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江河,每个时代都在为其注入新的支流。当我们用山水作砚、光阴为墨,书写的不仅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故事,更是在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提供东方智慧的注脚。如今,与山共生、共融、共兴的文化记忆,早已镌刻至新时代的年轮之中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何以中国·闽山闽水物华新”主题活动的开展,既是叩问过去的文化溯源,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全新起点。(谢伟锋)